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科学精神谈6】南繁故事中的奋斗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作者:李朝全  编辑:刘园美   发布时间:2022-12-06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次数:

关于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指示建设“南繁硅谷”。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9月至翌年5月,都有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利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这被称为“南繁”。大量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开展育种制种,从杂交水稻到高产玉米,从抗病虫害的棉花到脆甜的哈密瓜,在我国已经育成的万余种农作物新品种中,有七成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杨沐的报告文学《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就聚焦位于海南省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的南繁基地,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记述了南繁基地的发展历程及其卓越贡献,为读者揭开我国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的神秘面纱。

该书题材新颖、主题重大,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种子被称作现代农业的“芯片”,也是科技较量的新赛道。南繁作为推进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对丰产丰收意义重大,关乎粮食安全和国家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书写南繁基地,也是在书写国计民生,书写“国之大者”。杂交水稻、抗病虫害棉花、紧凑型高产玉米等育种过程,在书中得以一一呈现。作者通过细致刻画每次成功背后的曲折坎坷、每一点科研进展的来之不易,串起中国育种事业的广阔图景。

南繁故事也是科学家的故事。作者聚焦袁隆平、李必湖、颜龙安、谢华安等杂交水稻专家,讲述他们如何不断探索,历经台风、暴雨等灾害考验,最终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成功研制出三系法杂交水稻,探索出科学育种路径,培育出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等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该书还讲述了以吴绍骙、程相文、李登海等为代表的玉米育种专家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程相文得知孩子身患重病后,为了不影响科研进度,坚持等玉米开花授粉完成才辗转回到家中。还有一次,村民们以为海啸即将来临,于是匆忙转移到山上,正苦于没有东西吃,程相文就把正在培育中的玉米新品种作为救命粮食送给村民。结果那一年的实验无功而返,但他无怨无悔。再比如,抗病虫害棉花专家郭三堆为寻找野生棉踏破铁鞋,最终在偏远海岛找到蓬蓬棉的故事,情节曲折、细节生动。

这一个个动人的南繁故事承载着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南繁人集体协作、接续奋斗,为中国的种子事业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许多农业新品种都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断探索突破,才最终取得成功。“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谢华安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终其一生,致力于培育种质资源,用种子改变了中国的农业面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自身也如一粒粒优秀的种子,深深地扎根祖国沃土,造福国家和人民,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这种科学家精神正在被今天的年轻一代所传承。

作为一位海南本土作家,作者长时间跟踪南繁基地发展,持续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满含深情地书写,创作出这部既有价值又颇具可读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南繁故事还在继续,南繁故事中的奋斗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还在传递。期待更多有力的文学书写,为此立传赋形。

友情链接

  • 集团微信公众号

  • 员工会微信公众号

  • 公司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yl23455永利官网 - 永利集团登录入口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