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摩擦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这些贡献离不开一位在摩擦学领域潜心科研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雒建斌。
雒建斌与摩擦学的结缘开始于他大学毕业后在西安电缆厂的一份工作。当时,工厂的拉拔铜丝一到夏天就会因高温而氧化,氧化后铜丝就变成废品。雒建斌从那时候就开始研究如何能把铜丝的温度降下来,通过钻研,他不但改进了润滑效果,还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自此之后,雒建斌更加坚定了搞科研的决心。
1985年,雒建斌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进入摩擦学研究领域。为了更加专业地从事摩擦学研究,1991年,雒建斌考取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研究生,进入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我国著名摩擦学专家温诗铸院士。后来,温诗铸院士到国外考察,得知可以测量纳米级润滑膜测试技术,他把这项技术的研发任务交给了雒建斌。
纳米级润滑膜测试技术是当时全新的国际前沿领域,没有人知道应该从何入手,雒建斌等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成功研制的纳米级薄膜厚度测量仪,为后续的薄膜润滑理论研究奠定基础,这一测量仪于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他与团队还在纳米润滑研究方面提出了填补弹流润滑与边界润滑之间空白的新型润滑状态——薄膜润滑,并于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怀揣着对摩擦学的热爱和对清华大学学术氛围的认同,博士毕业后的雒建斌留在清华大学,在摩擦学领域继续探索。他说:“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搞科研,我非常喜欢清华的学术氛围。留在这儿,更能为祖国作贡献。”
如今,他和实验室团队重点展开了超滑领域的研究。
“你吃药,觉得有时候很难咽下去是吧?我们将来要应用超滑研究,给药丸表面上做一层膜,吃药就会很顺利。”雒建斌常用这种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讲解高深的科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科研常被生活所启发。
在一次宴会上,他喝到一种莼菜做的汤,莼菜入口特别顺滑,此时他脑中灵光一闪——说不定莼菜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超滑效应!回到学校后,他便迫不及待与员工们一起开展莼菜的超滑性能研究。目前,雒建斌在超滑研究方面已经走到了全球最前列,发现了新的超滑体系和超滑机理,为超滑走向工业应用迈进了一大步。雒建斌因此也获得2020年陈嘉庚科学技术奖。
如今,雒建斌依旧在摩擦学的科研路上探索。他曾说,“做科研是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最好方式,也是无上光荣。要让中国人在摩擦学领域中做到最好,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